【有余数的除法教案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,“有余数的除法”是学生学习除法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学生将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,并理解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,如何处理余数的问题。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,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。
一、教学目标
教学目标 | 具体说明 |
知识与技能 |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,能正确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。 |
过程与方法 |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情境,理解余数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。 |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|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。 |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内容 | 说明 |
教学重点 |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,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。 |
教学难点 | 正确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,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合理运用余数。 |
三、教学准备
- 教具:小棒、图片、课件
- 学具:练习本、铅笔、橡皮
- 教学环境:多媒体教室或普通教室
四、教学过程设计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:
> “老师今天买了13个苹果,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,每人可以分到几个?还剩几个?”
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,引出“余数”的概念。
2. 新授内容(15分钟)
(1)理解余数的意义
- 举例:13 ÷ 4 = 3 余1
- 解释: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,剩下的部分叫做余数。
- 强调:余数必须小于除数。
(2)学习列竖式计算
展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,并逐步讲解每一步的操作。
3. 巩固练习(10分钟)
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,让学生独立完成,教师巡视指导。
题目 | 答案 |
17 ÷ 5 | 3 余2 |
23 ÷ 6 | 3 余5 |
19 ÷ 4 | 4 余3 |
28 ÷ 7 | 4 余0 |
4. 拓展应用(5分钟)
结合生活情境,如分糖果、分书等,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
5. 总结与作业(5分钟)
-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。
- 布置课后练习题,巩固所学内容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有余数的除法
13 ÷ 4 = 3 余1
↓
商 余数
← 除数
```
六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,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余数的意义,从而提高课堂互动质量。
通过本教案的设计与实施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,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除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