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推敲文言文原文】在古代文学中,“推敲”一词源于唐代诗人贾岛的典故,出自《唐才子传·贾岛》。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严谨态度,也反映了文人墨客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斟酌、精益求精的精神。本文将围绕“推敲”这一主题,结合文言文原文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内容。
一、原文摘录
《唐才子传·贾岛》中记载:
> “岛初赴举京师,一日于驴上得句云:‘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’又欲作‘推’字,未定,遂于驴上吟哦,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。时韩退之为京兆尹,车骑方出,岛不觉犯其仪仗,左右拥至尹前。退之问之,岛具对,遂与岛论诗,因曰:‘作‘敲’字佳矣。’”
这段话讲述了贾岛在创作诗句时,对“推”与“敲”二字反复思考,最终在韩愈的建议下选定“敲”字的故事。
二、
“推敲”一词源于贾岛对诗句用字的反复斟酌,象征着对语言表达的极致追求。在文言文中,这种精神体现为对字词选择的严谨态度,以及对意境营造的深入思考。通过“推敲”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创作过程中的细致与专注,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学中“炼字”艺术的重要性。
三、关键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《唐才子传·贾岛》 |
故事背景 | 贾岛赴京应试途中,构思诗句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 |
关键字 | “推”与“敲”的选择 |
结果 | 经韩愈建议,最终选用“敲”字 |
意义 | 表现了古人对文字的严谨态度和对诗意的追求 |
精神内涵 | 反映了“炼字”、“推敲”在古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|
四、结语
“推敲”不仅是贾岛个人创作经历的写照,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缩影。它提醒我们,在写作中应当注重语言的精炼与意境的深远。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,对文字的敬畏与打磨,都是提升作品质量的关键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