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悲天悯人的意思是】“悲天悯人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中的诗句: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后来被引申为一种对世间苦难深感悲痛、对人民疾苦充满同情的心理状态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怀仁爱,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关怀和怜悯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悲天悯人 |
出处 | 唐代杜甫诗作(引申) |
字面意思 | 悲叹天道不公,怜悯人间苦难 |
引申含义 | 对社会不公、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|
使用对象 | 多用于形容有道德、有良知的人 |
情感色彩 | 正面、褒义 |
近义词 | 同情心、仁爱之心、忧国忧民 |
反义词 | 冷漠无情、视而不见 |
二、成语内涵分析
“悲天悯人”不仅仅是对个人遭遇的同情,更是一种对整个社会、历史、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。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“仁者爱人”的精神,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国家兴亡、百姓福祉的关注。
在现代社会,“悲天悯人”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不要只关注自身的利益,而应关注社会公平、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,培养一颗关爱他人、关心社会的心。
三、常见使用场景
场景 | 示例 |
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 | “他一生忧国忧民,悲天悯人,深受百姓爱戴。” |
社会评论中表达态度 | “作为公众人物,更应具备悲天悯人的精神。” |
教育场合强调价值观 | “我们要培养孩子悲天悯人的品质,学会关心他人。” |
四、结语
“悲天悯人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人生境界。它倡导的是善良、仁爱与责任感,是中华文化中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。在当今社会,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,去温暖人心、推动社会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