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流浃背意思】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剧烈运动、紧张、炎热或劳累时,大量出汗,汗水湿透了衣服。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身体上的疲劳感,也常常用来形容人因压力大或情绪激动而表现出的紧张状态。
一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汗流浃背 |
拼音 | hàn liú jiā bèi |
释义 | 形容汗水流得非常多,把衣服都湿透了。多用于形容人在炎热、劳累或紧张的情况下出汗的情形。 |
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今百姓劳苦,汗流浃背。”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描写人的状态,也可用于比喻心理压力大。 |
近义词 | 汗如雨下、浑身是汗、满头大汗 |
反义词 | 汗不沾衣、冷汗不流、心静如水 |
例句 | 他在烈日下搬运货物,早已汗流浃背。 |
二、使用场景分析
场景类型 | 描述 |
运动场合 | 如跑步、打球等剧烈运动后,人们常会汗流浃背。 |
工作环境 | 高温环境下工作,如建筑工地、工厂等,员工容易出现此状态。 |
紧张时刻 | 考试、演讲、面试等情况下,紧张情绪也可能让人汗流浃背。 |
健康状况 | 某些疾病或体质较弱的人,可能在轻微活动后就出现大量出汗。 |
三、注意事项
1. “汗流浃背”虽然形象生动,但不宜过度使用,否则会让语言显得重复或不够自然。
2. 在正式写作中,可适当替换为“大汗淋漓”、“汗如雨下”等表达方式,以增强语言多样性。
3. 该成语更适用于口语或半书面语中,若需正式表达,建议根据上下文选择更合适的词汇。
四、结语
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成语,能够准确传达出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生理和心理状态。在日常交流中,合理运用这一成语,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、贴切。同时,了解其出处和用法,也有助于提升对汉语文化的理解与掌握。